今年以來,AI(智能)眼鏡爆火,引華為、蘋果及一眾上市公司搶灘。
不過,近日,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實地探訪素有“中國電子第一街”的深圳華強北發現,整個商業街區,鮮見AI眼鏡在售,但有不少AI耳機在售。
AI眼鏡屈指可數
記者現場看到,華強電子世界有一家店鋪在售智能眼鏡,但實際上幾款在售產品均為AR眼鏡,如Rokid旗下售價4999元的AR眼鏡,商家在售賣標簽上也標注為“AR眼鏡”,并非目前爆火的主流AI眼鏡、輕AR+AI眼鏡或攝像眼鏡等。
不過,商家告訴記者,現在在售的AR眼鏡,實現AI功能并不難,用戶只需手機下載廠家指定的APP,將手機APP與AR眼鏡互聯,便可實現翻譯、聽歌、導航等AI功能,AR眼鏡也秒變AR+AI眼鏡。
“但是AI眼鏡想秒變AI+AR眼鏡可不行,AR眼鏡必須搭載專業顯示屏幕,普通AI眼鏡一般不搭載,因為成本較高。”這位商家說。
在華強北曼哈數碼廣場,記者也看到有一家在售AR眼鏡的店鋪,但也均為Rokid旗下AR眼鏡,并未出現魅族或當前線上銷售非常火熱的一些AI眼鏡。
根據過往情況,一般一款電子產品爆火后,華強北會很快出現眾多與之類似但質量、價格、品牌參差不齊的“山寨品”,比如此前蘋果AirPods爆火后,華強北便很快出現了非常多類似耳機,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今年爆火的AI眼鏡在華強北卻屈指可數,略顯反常。
對此,多位商家告訴記者,AI眼鏡目前技術還不夠成熟,價格也比較高,售價高則購買者少,因此就比較少商家在售AI眼鏡,“火主要在線上,都是大品牌產品”。
但面對記者“華強北何時會出現較多不同品牌的AI眼鏡”的問題,有商家表示:“今年,目前很多廠家都在研發階段,不過今年這類產品價格依然不會降低太多,千元以下不要指望。”
OPPO、創維數字等正在預研AI眼鏡。創維數字相關人士透露,該公司XR團隊正在預研的AI智能眼鏡,是一款由公司自研,集拍攝、音頻(通話/聽音樂)、藍牙耳機、語音助手等于一體的AI眼鏡,可實現運動與戶外拍攝、語音線上通話與會議、智能搜索、實時翻譯、個人智能助理、戶外導航等功能。
“去年蘋果Vision Pro推出后,這邊有一家店也賣與蘋果Vision Pro外形非常相似的頭顯,但價格僅為蘋果的幾分之一,蘋果賣兩三萬元,這邊產品只賣四五千、兩三千元,但是產品仍不成熟,有的消費者戴上后會頭暈,或者很多功能實現不了,比如所顯示畫面與用戶所期望的差別太大等,所以后面就沒賣了。”曼哈數碼廣場一位商家對記者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實地探訪過程中,記者碰到不少前來咨詢AI眼鏡的消費者,其中有的詢問是否有具有提詞器功能的AI眼鏡,有的詢問是否具有拍照、攝像功能的眼鏡,展現出對AI眼鏡較為濃厚的興趣。
AI耳機銷量暴增
有意思的是,盡管華強北鮮見AI眼鏡,但整個華強北不同電子市場,售賣AI耳機的商家比比皆是,功能多集中于同聲傳譯、翻譯、語音轉文字、會議紀要等,價格幾十元至幾百元不等,區別在于可翻譯的語言種類的多少、聯網方式的多少、以及續航時間長短等。
在具體AI耳機的使用方法方面,多位商家告訴記者,需要用手機下載AI耳機廠商指定的APP,然后在手機上操控耳機。
有商家告訴記者,AI耳機已基本形成較為成熟的生態圈,AI耳機廠家自身不需要研發APP等軟件,只需要與軟件生態伙伴達成合作,便可實現所生產耳機與APP的互聯,從而令耳機變身AI耳機。
洛圖科技最新線上監測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主流電商平臺AI耳機銷量達38.2萬副,較2024年同期激增960.4%,銷量規模已超2024年全年。
分價位段來看,0—1000元價格段成為銷量增長核心引擎,一季度銷量達19.9萬副,同比暴漲16倍,占比突破52%。塞那、小度、聲智科技三大品牌占據該區間80.5%份額,較2024年同期提升26.9個百分點。名創優品等品牌更以百元級泛AI耳機切入海外市場,借助TikTok等平臺引爆社交傳播,單月銷量突破10萬副。
另外,1000元—1500元價格段一季度銷量15.9萬副,同比漲幅超5倍,但受高端與入門產品擠壓,占比下降至41.7%。華為、三星、小米憑借手機生態協同優勢占據67.2%份額,其AI耳機可無縫調用手機翻譯、會議記錄等功能。1500元以上高端市場一季度銷量2.4萬副,占比6.2%,科大訊飛以71.5%份額領跑。
洛圖科技預測,2025年中國AI耳機線上銷量將突破152.7萬副,同比增長超3倍,行業面臨雙重機遇:一方面,大模型技術成熟推動AI配置成本下降,千元內品牌數量激增至近80家;另一方面,手機廠商與垂類品牌的生態博弈加劇,如何實現跨設備協同、提升AI助手智慧程度成為破局關鍵。
Canalys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AI耳機市場將維持兩位數增長,年出貨量有望突破1億副,AI耳機正從“輔助工具”向“主動服務終端”轉變,并將與智能手表、眼鏡等設備協同構建多模態人機交互系統。
一批上市公司已布局AI耳機
AI耳機巨大的市場前景正吸引越來越多玩家入局。
近日,realme發布了旗下首款翻譯耳機真我Buds Air7 Pro,其接入了訊飛星火認知大模型 4.0 Ultra,支持中文與32種語言面對面翻譯,以及同聲傳譯功能,續航達48小時。
對于AI耳機賽道的看法,一加中國區總裁李杰對證券時報·e公司記者表示,我們確實看到不少AI耳機用戶,而且AI耳機很多功能非常實用,公司已經具備生產AI耳機的軟硬件基礎,目前正考慮如何提升用戶體驗與豐富產品功能。
“手機廠商既有手機又有耳機產品,因此入局做AI耳機優勢非常明顯,大家可以期待下手機廠商在這方面的動作。”李杰說。
除手機廠商外,A股不少上市公司也已入局這一賽道,但多數為原消費電子產業鏈企業。
漫步者近日對投資者表示,今年3月起,公司新上市的耳機產品已開始搭載多國語言實時翻譯等AI應用,未來其他AI相關功能將陸續上線。
“公司已完成AI眼鏡與AI耳機的送樣工作,具備規模化量產的技術儲備和產線基礎,當前產能可根據市場需求靈活調整,并將根據客戶的訂單指引科學安排生產計劃,該業務對公司主營業務收入暫不構成重要影響。”國光電器相關負責人表示。
英思特近日對投資者表示,公司產品可應用于搭載人工智能、AI的消費電子和智能家居等相關終端產品,包括AI PC、AI手機、AI眼鏡、AI耳機以及AI音箱。
此外,瑞聲科技、共達電聲、佳禾智能等上市公司均已在財報或調研紀要中提及,AI耳機正推動“聲學結構、傳感器集成、算法協同”的設計理念升級,對其聲學模組、MEMS麥克風、AI降噪芯片等核心業務構成利好。
除AI耳機外,華強北還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翻譯機,價格普遍在數百元至1000元以內,有的可實現離線本地化同聲傳譯或面對面翻譯,有的則必須聯網,不同產品內存、續航、所能夠翻譯的語種數量都不同。
“翻譯機廣受外貿人士歡迎,很多需要與異國人士進行交流、洽談,使用這個就非常方便,還有的經常出國旅游的人士也會選購這種產品。”有商家告訴記者。
據了解,在翻譯機領域,科大訊飛也屬于頭部企業。科大訊飛近日對投資者表示,公司機器翻譯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訊飛翻譯機解決了國際即時溝通的剛需和痛點,推出后深受用戶喜愛,已在200多個國家廣泛使用,連續七年在京東、天貓雙平臺的“雙11”等電商節獲得翻譯機品類銷售額冠軍。目前翻譯機銷量良好。
佰維存儲近日也透露,該公司在翻譯機領域與頭部客戶合作緊密,深天馬A則表示,公司正積極進軍翻譯機等新型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