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新事物誕生之初,往往都要在質疑與爭議的浪潮中艱難前行。就拿近期的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來說,有人贊,也有人把它當成一場鬧劇。可當我們回首往昔,會驚覺汽車產業起步時,也經歷過這般境遇。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在他主編的大學教科書《經濟學》里,對汽車有過這樣的評價:“過去這一個世紀,能像汽車這樣深刻改變世界面貌的發明,實在不多。它徹底改變了我們工作、生活和娛樂的方式與地點。”如今,汽車早已成了我們生活里再平常不過的存在,可誰能想到,它當初的發展之路,竟也是如此崎嶇。這也讓我們不禁反思:面對新事物、新發明、新創造,我們是不是該多些包容和寬容呢?
把時間撥回到1894年7月22日,法國《小日報》(Le Petit Journal)搞了一場“巴黎 - 魯昂無馬車競賽”(Paris–Rouen Competition),這在汽車史上可是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場真正的汽車競賽。其目的在于展示新興的“無馬車”技術的可行性,并為公眾提供比較蒸汽、汽油和電力驅動的機會。比賽全程約126公里,從巴黎馬約門出發,終點為魯昂市中心,吸引了全球汽車發明家和企業的關注。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共有102輛車輛報名,但僅21輛通過預選賽,最終17輛完成正賽。內燃機和蒸汽機各占了一半。在當時馬車占據主流的交通環境下,這種汽車比賽簡直就是異類,絕大多數人是用嘲笑的眼光去看待的,現場鬧劇不斷。例如,蒸汽機車因為體積龐大、操作笨重,需要專門的操作員,而且在比賽過程中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讓觀眾們覺得非常好笑。
參賽者包括蒸汽動力、汽油內燃機和電力驅動的車輛。最受矚目的是阿爾伯特·德·迪翁侯爵駕駛的德·迪翁-布頓蒸汽機車,其最高時速達37公里,遠超其他車輛。然而,蒸汽機車需兩人操作(一人駕駛,一人添煤),且重量超過賽事限制,最終被取消冠軍資格。汽油動力車方面,潘哈德與勒瓦索爾和標致的車型表現穩健,前者搭載戴姆勒發動機,后者采用四缸引擎。電力車則因續航不足逐漸被淘汰。
與后世單純競速不同,本次比賽強調“安全性、操控性和經濟性”。評委根據車輛性能、操作難易度及成本綜合打分。盡管德·迪翁的蒸汽機車率先沖線,但潘哈德與勒瓦索爾的汽油車因“更接近賽事目標”被授予并列冠軍(獎金5000法郎),標致和德·迪翁分獲第二、三名。這一裁決凸顯了內燃機技術的潛力,也預示了蒸汽動力的式微。
然而,正是這樣一場在當時被許多人視為鬧劇的比賽,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不僅驗證了汽車作為馬匹替代品的實用性,更推動了汽油發動機的普及。潘哈德與勒瓦索爾隨后主導了早期汽車市場,其前置引擎后輪驅動布局成為行業標準。賽事還吸引了公眾和資本對汽車工業的關注,直接催生了1895年的巴黎-波爾多-巴黎汽車賽(首場長距離競速賽)。此外,女性首次以乘客身份參與汽車賽事(如瑪莎·杜布里奇),為后續女性駕駛者打破性別壁壘埋下伏筆。這場競賽標志著馬車時代向機動化交通的轉折,被譽為“汽車工業的第一次呼吸”。
如今,當我們回顧這段歷史,不禁為當時的那些先驅者們感到敬佩。他們在面對無數質疑和嘲笑時,依然堅持自己的理念,不斷探索和改進。正是他們的勇氣和堅持,才有了今天汽車的普及和發展,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正如斯蒂格利茨所言,汽車在過去一個世紀中對世界面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樣的,我們再來看最近的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馬拉松比賽。雖然比賽中出現了用遙控控制、中途摔倒等鬧劇般的場景,但這并不能否定人形機器人技術本身的發展潛力。就像當年的汽車一樣,人形機器人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技術還不夠成熟,出現一些問題是正常的。我們應該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去看待這場比賽,去看待人形機器人的未來。
每一次新事物的出現,都意味著一種變革和挑戰。它們可能不完美,甚至會有一些讓人覺得可笑的地方。但正是這些不完美,才為未來的改進和發展提供了空間。如果我們一開始就對新事物持否定態度,那么人類的科技發展將會停滯不前。我們應該給予新事物成長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創新和嘗試,即使過程中會有一些失敗和挫折。
總之,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新事物的發展總是充滿挑戰和爭議。但正是這些新事物,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讓我們以更加包容和寬容的心態去看待新事物、新發明、新創造,給予它們成長的機會,共同見證科技帶來的美好未來。正如汽車曾經經歷的那樣,今天的爭議和挫折終將成為未來進步的基石。
本版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