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韓忠楠
今年全國兩會上,首場“部長通道”聚焦金融資源優化、科技創新等社會關切話題,第二場“部長通道”則直面民生熱點,解碼柴米油鹽里的安全防線。
3月8日上午,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第二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中,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用“一深一淺”的兩片濾膜,生動呈現了近十年來我國生態環境治理的變化。
黃潤秋手中的濾膜,像極了大多數人在家庭中使用的空氣凈化器的濾芯,承載著14億人“呼吸安全”的厚重承諾。
十年間,北京PM2.5濃度下降62%,這背后是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持續深入——從工廠減排到新能源車普及,從垃圾分類到綠色消費,環境治理早已融入每一個人日常生活的毛細血管中。正如黃潤秋所言:“沒有綠色低碳,就談不上發展的高質量。”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的發言,則展示了另外一條安全防線的韌性。十年來,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近一倍的情況下,全國用水總量實現了零增長。這背后,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的剛性約束——我國正用一本精打細算的“節水賬本”,守護著農田灌溉、城市供水、生態流量的平衡,為14億人的用水安全筑牢防線。
“14億人口大國,必須靠自己來養活自己。”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擲地有聲的發言,道出了糧食安全的重要性。
2024年,我國糧食產量首破1.4萬億斤大關,在一系列自然災害挑戰下實現高位穩產豐產,人均糧食占有量超世界平均水平,口糧自給率長期超95%,谷物自給率超90%。韓俊介紹,目前我國在農業科技創新整體上已進入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以上。
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一場“數字革命”正在重構千年農耕的邏輯:20萬架農業無人機如“鋼鐵蜻蜓”掠過4億畝農田,在云端完成打藥、施肥、播種的全過程;精量播種機以“粒”為單位調控株距行距,讓曾經“一把種子撒天下”的粗放耕作,升級為“種子落土低誤差”的精準播種……這些“黑科技”不僅讓“汗滴禾下土”逐漸成為歷史剪影,更讓靠天吃飯轉向知天而作。
有一種安全感,是早上推開窗就能看見藍天,是擰開水龍頭就能喝到清水,是打開米缸就能聞到稻香。兩會“部長通道”上釋放的每一項政策、每一份數據,早已在無聲中演變成一縷清風、一瓢凈水、一碗熱飯。
從濾膜由黑變白,到用水總量零增長,再到高端科技守護糧倉,我國正在用“柴米油鹽”里的點滴細節,編織一張覆蓋呼吸、飲食、居住的立體安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