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主席吳清與其他相關部委領導出席全國人大記者會。華福證券研究所所長任志強對證券時報記者分享了學習體會。
任志強表示,吳清的發言展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深化改革的決心與路徑。通過系統性制度重構、從嚴監管、生態優化與高水平開放,市場正逐步向“投融資平衡、風險可控、活力充沛”的方向演進。在科技創新領域,資本市場已從單純的融資渠道升級為創新生態的構建者,通過“制度適配性改革”將科技企業的風險轉化為增長動能。
“未來,政策落地需進一步細化規則、強化協同,尤其在引入長期資金、完善法治化環境等領域持續發力。隨著‘1+N’政策體系與科技賦能戰略的深度融合,中國資本市場有望在全球競爭中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任志強說。
重塑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
任志強表示,當前,新“國九條”作為頂層設計文件,與配套的50余項制度規則共同構成“1+N”政策體系,旨在系統性重塑資本市場的基礎制度和監管底層邏輯。這一框架的構建,體現了“問題導向”與“制度先行”的雙重特征。
例如,針對IPO審核中存在的“帶病闖關”問題,《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通過提高現場檢查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從源頭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而退市新規的落地則推動2024年55家上市公司平穩退市,初步形成“有進有出”的良性循環。這種全鏈條的制度設計,不僅覆蓋了發行、交易、退市等關鍵環節,還通過強化中介機構責任、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形成了“事前防范、事中監管、事后懲戒”的閉環管理,為市場長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從監管效能上看,在強監管方面,當前資本市場制度建設突出“零容忍”態度與“長牙帶刺”的執法力度。2024年,證監會辦理案件739件,罰沒款達153億元,同比增長超兩倍,并向公安機關移送案件線索178件,對康得新、*ST新億等重大案件的責任人追究刑事責任。這一系列行動釋放了明確的監管信號:對財務造假、欺詐發行等行為形成高壓態勢。
與此同時,投資者保護機制的創新值得關注,例如特別代表人訴訟制度在紫晶存儲、澤達易盛等案件中的試點,標志著中小投資者維權渠道的實質性突破。然而,如何進一步提升訴訟效率、降低維權成本,仍需制度層面的持續優化。
此外,吳清特別提到需要辯證看待“科技企業成長風險”。他指出,科技企業具有業績波動大、盈利周期長的特點,需通過科學工具管理風險而非簡單否定創新。這一表態體現了監管層對市場規律的尊重,既要求投資者理性評估科技企業價值,也呼吁社會對未盈利企業上市給予更多包容。這種“嚴監管”與“促創新”的平衡思維,為科技企業發展保留了必要的試錯空間。
打造良好市場生態
任志強認為,平衡投融資功能,推動“長錢長投” 要增強投融資協同性,提高資本市場回報,其核心在于扭轉長期以來“重融資、輕投資”的市場失衡問題。
數據顯示,2024年上市公司分紅2.4萬億元、回購近1500億元,遠超IPO與再融資規模,滬深300股息率達3.4%,表明政策引導下上市公司回報意識顯著增強。
此外,證監會進一步推動社保、保險等中長期資金入市,權益類ETF規模突破3萬億元、公募基金持股市值增至6萬億元等,反映出增量資金的入場對市場穩定性的支撐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當前中長期資金入市仍面臨考核機制短期化、投資范圍限制等‘堵點’,財政部、人社部等部門正在推進的長期資金考核政策修訂,或將成為破題關鍵。”任志強說。
當前,證監會持續推進“長錢長投”的落地措施:一是通過優化互換便利操作、擴大保險資金試點規模,2024年9月以來中長期資金凈流入達2900億元;二是推動權益類基金注冊提速,5個工作日內完成ETF注冊,權益類基金規模從6.3萬億元增至7.7萬億元;三是建立社保基金五年期、年金保險資金三年期長周期考核機制。
任志強認為,這些措施直擊短期逐利行為的痛點,通過制度設計引導資金從“快進快出”轉向“耐心陪伴”,為科技企業提供穩定的資本支持。
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價值重估已形成共識
以資本市場助推新質生產力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是中國應對百年變局的關鍵抓手。當前,監管層通過多項措施支持新質生產力發展。
其一,多標準結合“加快健全科技企業支持機制”。當前證監會將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未盈利企業上市制度與“并購六條”配套機制結合,形成覆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例如,2024年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90%,當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市值占比突破40%,顯示資本市場已逐步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孵化平臺。這一政策設計既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國家戰略,也通過差異化的制度安排緩解了科技企業融資難題。
其二,股債聯動滿足新質生產力企業融資需求,推動其發展。2024年科技創新公司債券發行規模達1.2萬億元,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擴容,形成“股債聯動”的融資支持體系。
其三,培育長期資本與耐心資本,完善私募基金“募投管退”循環,例如推進實物分配股票試點、發展S基金等,為早期科技項目提供退出通道。
其四,支持工具創新,除股票外,推動可轉債、優先股、期權期貨等工具適配科技企業需求,形成“接力式”融資服務。
“這一戰略布局具有顯著的前瞻性,全球科技競爭已進入‘資本+技術’雙輪驅動階段,中國資本市場通過制度創新將科技企業的‘高風險、高成長’特征轉化為投資價值。”任志強說,以DeepSeek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業崛起,不僅帶動A股科技板塊估值重構,更推動中國資產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定位升級。春節后科技股領漲A股和港股,顯示市場對新質生產力的價值重估已形成共識。
校對:廖勝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