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破壞黑土地資源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簡稱《解釋》)。其中明確,對于被認定為永久基本農田的黑土地,非法采挖500立方米即可入罪。
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貴的土壤資源,被譽為“耕地中的大熊貓”。我國東北黑土區是北半球僅有的三大塊黑土區之一,面積達109萬平方公里,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生態屏障。此前在202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黑土地保護法》已正式施行。為從嚴懲處盜挖、濫挖黑土等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行為,“兩高”又專門制定了《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副庭長李相波介紹,實踐中,犯罪分子在黑土地上盜挖黑土,有的盜采量很大,對黑土地破壞很嚴重,但僅從面積上看達不到非法占用農用地罪的入罪門檻,不利于打擊此類破壞黑土地犯罪。《解釋》借鑒黑土地保護法以黑土體積(立方米)作為行政處罰數量標準的做法,規定了“五百立方米”和“一千立方米”的涉案黑土體積入罪標準,進一步織密了黑土地保護的刑事法網。
《解釋》明確,對于永久基本農田,非法占用并毀壞達到“三畝”或者非法采挖黑土達到“五百立方米”的,可以入罪;對于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黑土地,非法占用并毀壞達到“六畝”或者非法采挖黑土達到“一千立方米”的,可以入罪。
最高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吳兆祥介紹,黑土土壤性狀好、肥力高、水肥氣熱協調,不僅是優質的農業生產資料,而且深受苗圃基地、花卉市場歡迎,近年來盜挖、濫挖黑土案件頻發。最高法今天發布的典型案例中,劉某某在他人耕地內非法盜挖黑土3000多立法米,致使黑土地資源遭受嚴重破壞,最后被以非法占用農用地罪追究刑事責任。
另一起案例中,李某某等人以投資為幌子承包經營林地后,瘋狂盜挖泥炭土,嚴重破壞黑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最終被以非法采礦罪追究刑事責任,并承擔了生態環境修復責任。
吳兆祥表示,泥炭土是一種珍貴的黑土資源,也是我國重要的礦產資源,具有戰略意義和經濟價值。近年來,部分不法分子在利益驅使下,鋌而走險,非法采挖、販賣泥炭土的現象屢有發生,有的還以合法活動為名掩蓋盜挖泥炭土犯罪活動之實,試圖逃避制裁。本案判決有力震懾了非法采礦型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
《解釋》還依據刑法規定明確,對于違反國家規定在黑土地上非法排放、傾倒或者處置有放射性的廢物、含傳染病病原體的廢物、有毒物質或者其他有害物質,嚴重污染黑土地的行為,以污染環境罪定罪處罰。
“目前,個別地區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已形成了有一定規模的利益鏈條,上游犯罪分子實施盜采等犯罪行為,下游犯罪分子實施后續的窩藏、轉移、收購、代為銷售等犯罪行為。《解釋》在嚴厲打擊上游犯罪行為的同時,對下游行為規定要以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進行打擊,如果上下游犯罪分子事前通謀的,要以共同犯罪論處,進一步實現對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的全鏈條打擊。”李相波表示。
李相波指出,此此《解釋》規定了從重處罰的情形。對于具有在行政主管部門作出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等行政處理決定后繼續實施破壞黑土地行為等三種情形,規定應當從重處罰。另一方面,《解釋》也規定了依法從寬的內容。對于受雇傭為破壞黑土地資源犯罪提供勞務的人員,除曾因破壞土地資源受過刑事處罰的以外,一般不以犯罪論處。
根據公安部數據,2023年以來,公安機關共破獲涉黑土犯罪案件15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