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光伏玻璃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數據勾勒出一幅行業深度調整的圖景:多數光伏玻璃企業盈利大幅承壓,近半數企業陷入虧損;行業毛利率跌破10%,創5年新低。
作為光伏產業鏈的關鍵環節,光伏玻璃行業正經歷“冰火兩重天”——頭部企業憑借規模和技術優勢逆勢布局,中小企業在價格戰中舉步維艱,期貨工具正成為風險管理“新標配”。期貨日報記者近日走訪了華東地區龍頭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試圖探尋調整周期中的生存法則和未來機遇。
行業面臨“陣痛”,深度調整是必經之路
2024年光伏玻璃企業年報中,“盈利收縮”成為高頻詞,這一預警信號預示著行業“緊日子”的挑戰已悄然來臨。
“對光伏玻璃企業來說,2024年確實是充滿挑戰的一年。”華東某光伏玻璃企業相關人士表示,盈利大幅壓縮讓企業承受了巨大壓力。企業普遍感受到市場競爭的殘酷,價格的持續下滑使營收和利潤都受到影響,資金周轉也面臨困難,不少企業需要削減成本、優化運營來維持生存。
隆眾資訊分析師高玲介紹,2024年下半年,光伏玻璃行業遭遇了需求萎縮的困境,產品價格大幅下滑,甚至跌破成本線,眾多企業陷入虧損。在這一時期,光伏玻璃企業為了緩解庫存壓力,只能采取以價換量的策略。
此外,行業資金鏈緊張,企業不得不采取降本增效、縮減支出、裁員等措施來維持運營,有的企業甚至選擇關停窯齡較短的生產線,或者轉產其他品類玻璃,通過各種方式“勒緊褲腰帶”,在困境中堅守,期待市場能夠迎來轉機。
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光伏玻璃行業當前面臨的困境,是前期企業集中大量擴產的必然結果。
上述企業相關人士介紹,此前行業的快速發展吸引大量企業進入,產能擴張較快,而市場需求在短期內難以完全消化這些新增產能,供過于求導致價格下跌和盈利壓縮。
對此,河北正大玻璃副總經理龐溥軍深有體會。“自2022年起,受光伏裝機需求增長驅動,大量浮法玻璃企業預判建筑玻璃需求下行,加速跨界轉型光伏玻璃,目前行業龍頭格局已初步形成。”龐溥軍表示。
快速增長的供應和穩步增長的裝機需求產生了階段性的不匹配,終端銷售不暢的壓力逐步向上游傳導,低于成本的價格和緩慢的資金回流讓光伏玻璃生產企業壓力倍增。
“目前光伏玻璃企業壓力依然較為明顯。”上述企業相關人士表示,盡管2024年下半年有冷修減產,但前期累積的產能依然較高,市場需求恢復速度較慢,供大于求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庫存壓力依舊存在。
從成本端來看,原材料、能源等成本的波動,以及冷修、設備升級帶來的資金投入,都增加了企業成本負擔。另外,市場競爭激烈,企業為爭奪有限的市場份額,不得不壓低價格,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
受訪人士普遍認為,當前的“陣痛期”是行業邁向成熟的必經階段。“利潤壓縮會導致部分沒有競爭優勢的企業逐步退出,這是正常的經濟規律。”龐溥軍認為,利潤壓縮將使缺乏規模、技術、資金優勢的中小企業被加速淘汰,未來2~3年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龍頭企業的成本優勢和抗風險能力將進一步凸顯。
上述企業相關人士介紹,為應對困境,目前廠家采取了多種措施:一是減產保價,通過冷修窯爐、堵窯口或暫停冷端加工等方式緩解供應壓力,穩定價格。二是技術升級,加大研發投入,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開發高附加值產品,增強市場競爭力。三是拓展市場,一方面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不少企業海外業務占比提升;另一方面挖掘國內新的應用場景,如在建筑裝飾領域探索更多應用可能。四是優化成本,加強內部管理,提高原材料自給率,降低采購成本。
高玲介紹,目前不少光伏玻璃企業已制訂了產能清退計劃。受利潤下滑影響,預計后期還會有更多產能退出,時間集中在下半年。
雙輪驅動賦能,行業迎重要機遇期
2025年3月,光伏玻璃市場在政策利好與行業自律的雙重作用下出現積極信號。國家明確支持提升光伏裝機規模,疊加2024年冷修減產帶來的1.97萬噸/日產能去化,行業庫存周轉天數從45天迅速回落至32天。這一變化推動2mm鍍膜玻璃價格從12元/平方米的歷史低點回升至14元/平方米,3.2mm產品均價反彈至22元/平方米。頭部企業單月毛利率回升至8%~10%,結束了長達18個月的全行業虧損周期。
“福萊特、信義光能等一線企業憑借規模優勢和較低的能耗成本,從4月起率先實現單月盈利。而產能規模低于500噸/日的二線企業,由于生產成本仍維持在13~14元/平方米,當前售價僅能覆蓋80%~90%的成本,部分企業選擇階段性停產,以避免持續虧損。”高玲表示,5月后隨著階段性搶裝需求釋放完畢,價格將向二線企業成本線(約13元/平方米)回歸,但一線大廠仍能憑借成本優勢保持安全邊際。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光伏玻璃企業對市場并不悲觀。從企業年報來看,光伏玻璃的增長動能正從單一的光伏組件配套,向“建筑裝飾+海外市場”雙輪驅動轉變,形成差異化競爭賽道。在此拉動下,行業有望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龐溥軍表示,2025年,政策繼續指引光伏行業健康發展。3—5月集中的裝機需求帶動光伏面板價格回升,部分頭部企業從嚴重虧損轉為小幅盈利。同時,國家出臺的存量房收儲政策和保交樓政策,使得建筑玻璃需求回暖,浮法玻璃價格從去年最低的900元/噸上漲到目前的1200元/噸以上,部分企業實現扭虧或減虧。他認為,政策效果逐步顯現,市場向好,地產和基建也在緩慢恢復。2025年全球光伏裝機需求預計為215GW至255GW,較2024年的277.57GW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中長期需求仍呈增長態勢。
高玲同樣持樂觀態度,她認為2025年相關政策將推動光伏行業再次向上。新政帶來的搶裝預期將使光伏玻璃企業顯著受益,未來一到兩個月,預計光伏市場需求仍保持旺盛。
“在建筑裝飾領域,綠色建筑理念普及推動光伏玻璃在建筑一體化中的應用增加,開辟新市場空間。”上述企業相關人士表示,地產市場若逐步回暖,將增加建筑玻璃需求。雖然傳統建筑玻璃與光伏玻璃有區別,但終端需求回暖會帶動整個玻璃行業氛圍,光伏建筑一體化在地產項目中的應用可能進一步增多。
“在基建領域,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也可能采用光伏玻璃相關產品。在政策推動下,分布式光伏增長更快。集中式光伏隨大型基地建設穩步增長,直接拉動光伏玻璃需求。”他說。
記者在年報中發現,2024年不少光伏玻璃企業海外業務占比提升,優化國內外業務結構成為企業盈利修復的關鍵抓手。
“這種現象反映了光伏玻璃企業在面對國內市場困境時積極尋找新出路的戰略調整。”上述企業相關人士表示,國內市場競爭激烈、產能錯配導致價格和利潤下滑,而海外市場部分地區需求增長較快,且競爭不激烈,有更大的利潤空間。通過提升海外業務占比,企業能夠分散市場風險,優化業務布局,實現盈利修復。同時,這也表明國內光伏玻璃企業具備國際競爭力,產品質量和價格在國際市場上有一定優勢。尤其是隨著全球清潔能源需求持續增長,部分地區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將帶動光伏玻璃需求上升。
隨著雙輪驅動效應顯現,光伏玻璃行業迎來結構優化和多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有望在政策支持與市場助力下實現穩健發展。
深化風險管理,推動高質量發展
當前國內光伏玻璃產業鏈正經歷深度調整期,受訪產業人士表示,在新需求增長點明確或供需結構顯著改善前,行業仍需經歷一段“陣痛期”。
此次調研中,記者了解到,面對持續虧損壓力,企業風險管理意識顯著增強,除傳統的產能調整、市場拓展和成本控制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探索金融衍生工具的應用,通過期貨市場對沖風險,增強抗周期能力。
以行業龍頭福萊特為例,其2024年8月28日發布的套期保值業務公告顯示,隨著海外業務擴張,公司面臨的原材料價格波動、匯率風險及項目投資風險加劇,因此計劃通過期貨及衍生工具管理價格、匯率、利率波動風險,在保障資金安全的前提下增強財務穩健性。這一舉措標志著頭部企業率先將風險管理納入戰略布局。
中糧期貨鄭州營業部總監馬陽光表示,當前企業正通過多種途徑降低原材料成本。信義光能等企業向上游純堿企業爭取更長采購賬期,部分企業利用純堿期貨進行價格風險管理。他認為,通過降低原材料采購成本,同時借助金融工具穩定收益,企業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并延長生命周期。
實踐證明,合理運用期貨工具的企業已有效平抑成本波動,減少價格沖擊對經營的影響,生產穩定性和市場可預期性增強。
然而,現階段風險管理仍存在工具短板。企業主要依賴純堿期貨對沖原材料風險,缺乏產品端的期貨工具,導致銷售端風險敞口難以覆蓋。為此,全行業對推出光伏玻璃期貨的呼聲高漲。
龐溥軍表示,純堿期貨解決了上游原材料套保需求,而光伏玻璃企業急需在產品銷售端建立風險對沖機制。尤其是在行業景氣度下行周期,期貨工具將有效完善產業鏈風險管理閉環,滿足上下游企業的協同避險需求。
高玲認為,隨著期貨工具的完善,光伏玻璃行業有望實現從“生存保衛戰”到“價值提升”的關鍵跨越,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這輪深度調整既是對前期擴張的理性修正,也為優質企業開辟了長期增長空間。
“挺過行業寒冬的關鍵在于修煉內功:強化技術研發、拓展多元市場、構建全鏈條風險管理體系。當行業周期觸底反彈時,真正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才能成為‘弄潮兒’。”龐溥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