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數千億市場空間待挖掘。
近年來,美國頻繁濫用關稅手段,試圖以此來保護本國產業、減少貿易逆差。然而,這種做法不僅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對全球經濟秩序和貿易關系造成了嚴重破壞。面對美國的貿易挑釁,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對原產于美國的部分商品加征關稅等,這也為國內相關產業的進口替代提供了契機。
證券時報·數據寶梳理了A股進口替代空間較大的一些行業,包括芯片、光刻膠、科學儀器、醫療器械和航空裝備等,并從業績、機構關注度等角度篩選出進口替代50強股票,以饗讀者。
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細分品類
興業證券近期發表研報指出,我國當前對全球和美國進口依賴度較高的細分品類,主要集中在電子(半導體組件/設備/器件、光學元件)、醫療器械、機械(測量儀器、機床、刀具)、航空裝備、化學制品等。其中,化學制品(纖維素、催化劑、復合試劑)、航空裝備、醫療器械等對美進口敞口較大。
華泰證券則表示,從絕對規模來看,去年中國自美進口的電子機械、農產品、化工、能源等產品規模均超過1500億元;從相對規模來看,中國進口的運輸設備部件(如發動機等)和精密儀器中約五分之一來自美國,尤其是儀表儀器以及鐵路、船舶和航天制造業的自美進口規模分別占該行業營收的6.5%、4.3%,顯示對美依賴度相對較高。對于一些核心技術產品而言,進口分流或國產替代可能需要時間,短期內上述行業或將面臨一定的價格上行壓力。該機構認為,結合中國自美進口商品結構,預計對美關稅上升將加速農產品、半導體設備、藥品、飛機等領域的進口“分流”,以及化工、汽車、半導體等領域的國產替代。
A股進口替代50強出爐
綜合來看,美國進口替代的核心行業主要包括芯片、光刻膠、科學儀器、醫療器械、航空裝備等。從市場空間來看,在芯片領域,包括了半導體設備、模擬芯片等多個細分領域,其中模擬芯片全球市場規模達794億美元,我國需求占比30%至40%,市場空間約2400億元人民幣;科學儀器方面,我國去年進口額2300億元,高端設備(如質譜儀、電子顯微鏡)80%依賴進口。醫療設備方面,我國進口高端設備(如MRI、CT機)70%依賴GE、西門子,市場空間達數千億元。
總體而言,進口替代市場空間合計超萬億元,其中技術密集型領域(半導體、科學儀器)替代難度最高,但政策扶持力度最大。結合業績、機構關注度等角度,數據寶梳理出模擬芯片、AI芯片、半導體設備、醫療設備、科學儀器、航空裝備、光刻膠、創新藥、血制品等替代空間較大的優質股票,在行業均衡配置的基礎上構建A股進口替代50強股票。
從市值角度來看,50強股票中,中芯國際、海光信息、恒瑞醫藥、寒武紀-U等10股市值超千億元,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設備制造、AI芯片、創新藥、醫療設備等細分領域。12只股票市值低于百億元,其中坤恒順維和優利德兩只科學儀器行業股票市值均不足40億元。
高成長高科技高勝率
從研發投入占比來看,進口替代50強“含科量”普遍爆表,凸顯出強大的創新能力。數據顯示,50強股票去年研發投入占比平均值超過21%,中位數超過13%,遠遠高于A股平均水平。具體來看,龍芯中科去年研發投入占比高達105.34%位居首位,公司主營業務為處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制、銷售及服務,主要通過向客戶銷售處理器及配套芯片與提供基礎軟硬件解決方案獲取業務收入。另外,寒武紀-U、澤璟制藥-U、景嘉微等個股去年研發占比均超50%。
研發投入最多的個股是創新藥龍頭百濟神州-U,去年投入逾141億元。公司是一家全球腫瘤創新治療公司,專注于為全世界的癌癥患者研發創新抗腫瘤藥物,提升藥物可及性和可負擔性。百濟神州在年報中稱是血液腫瘤行業連續創新者,并已建立起差異化、完全自主擁有的產品組合。這其中包括同類最佳布魯頓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劑百悅澤?,以及兩款處于開發后期階段的產品sonrotoclax(BCL2抑制劑)和同類首創BTK-CDAC,這兩款產品均有潛力成為同類最佳藥物。
北方華創是半導體設備領域替代的核心標的,去年研發支出近60億元。2024年公司以超1300件新申請專利(發明專利占比超80%)的創新力度。在真空、新能源與精密電子領域,公司同樣書寫突破:自主研發的軋分一體設備集成高精度軋制與分切技術,使鋰電池生產效率提升30%,已進入國內頭部電池企業供應鏈;應用于氫能燃料電池的系列鍍膜設備,在性能提升30%的同時,成本降低80%、壽命延長30%,年產能超百萬片,助力“雙碳”目標加速實現;面向AI與數據中心的高功率密度負載點電源,精準適配新一代CPU/GPU/FPGA等算力芯片需求,打開多元增長空間。
邁瑞醫療是醫療設備龍頭股,去年研發支出超40億元。公司主要從事醫療器械的研發、制造、營銷及服務,主要產品覆蓋三大業務領域:生命信息與支持、體外診斷以及醫學影像,擁有國內同行業中最全的產品線,以安全、高效、易用的“一站式”產品和數智化解決方案滿足臨床需求。
含科量凸顯50強高科技特征,同時50強股票還擁有高成長和高勝率。從成長性角度來看,根據機構一致預測,上榜公司今年凈利增速平均值接近69%,華虹公司、寒武紀-U、華中數控、澳華內鏡、景嘉微等11股今年凈利有望翻倍增長。從股價表現來看,31只個股年內股價逆市上漲,占比超過六成,澤璟制藥-U、思瑞浦、百濟神州-U等個股均漲超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