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中控技術(688777.SH)發布2025年一季報,實現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6.07億元、1.2億元。公司表示,報告期內核心業務穩健發展,集散控制系統(DCS)與安全儀表系統(SIS)國內市占率持續領跑行業,而伴隨AI業務及機器人業務釋放活力,全球化戰略加速落地,智能化解決方案在新興市場滲透率進一步提升。
商業模式向“平臺化運營”躍遷
2025年一季度,中控技術持續加碼研發投入,研發投入合計2.06億元,占營收的比重為12.85%,同比增加1.02個百分點。據統計,上市以來,中控技術的研發投入累計超過34億元。
得益于持續的研發投入,公司的時序大模型TPT應用場景進一步拓寬。公開信息顯示,中控技術工業AI業務已經在石化、化工、氯堿、熱電等多個行業實現應用,獲得了包括中石化鎮海煉化、萬華化學、內蒙古興發集團在內的多個大客戶的肯定。時序大模型TPT已在多個行業實現生產效率提升近50%的突破,為工廠運行注入“智慧基因”。
值得關注的是,公司將于6月推出TPT2.0版本,通過簡化智能應用層設計,進一步降低工業AI的使用門檻,推動商業模式向“平臺化運營”躍遷。
在機器人領域,中控技術的表現同樣令人矚目。中控Plantbot機器人解決方案以機器狗、輪式機器人、掛軌機器人等形態在氯堿、化工、電力、油氣等行業加速落地。第一季度機器人業務新簽了沙特阿美、湖北興發等項目,并積極開拓中東、東南亞等國際客戶群體,為進一步發展積蓄動能。
中控技術表示,未來工業的智能化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在“人工智能+”浪潮下,中控技術正以硬核科技之力,積極推動“AI+機器人”技術在工業場景中的關鍵作用,為工業生產和企業運營帶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體驗。
國產替代紅利持續釋放 全球化生態構建提速
在國產替代與自主可控需求加速釋放的背景下,中控技術緊抓“兩重兩新”(即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機遇,國內流程工業國產化替代業務持續升溫。
根據工信部《工業重點行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指南》,到2027年完成約200萬套工業軟件和80萬臺套工業操作系統更新換代任務。據測算,未來每年將形成約數百億元控制系統、工業軟件及儀器儀表的新增市場空間。
中控技術披露,公司在冶金領域國產化替代取得突破,已成立設備更新專項工作組,同時已與鞍鋼、宣鋼等多家鋼鐵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及鋼鐵流程AI智能化聯合實驗室,預計冶金行業將持續落地15萬臺套設備更新。同時,伴隨國內煤化工行業正在進行大規模項目投建,目前公司正積極與包括國家能源、寶豐能源、中煤等在內大客戶深入洽談,2025年3月中控技術剛剛中標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項目,為未來增長提供長期確定性。
在國際市場上,中控技術作為中國工業數智化“走出去”到“走進去”的國際標桿,公司全球化布局日趨完善。近年來,中控技術接連斬獲多個國際標桿項目,包括全球最大石油公司SaudiAramco、印尼國家石油Pertamina、馬來西亞國家石油Petronas、泰國石油PTT、日本三菱化學等重量級客戶訂單,公司正以創新實力贏得全球市場持續認可。長江證券評價稱,中控技術的全球化不僅是市場拓展,更是技術標準與生態影響力的輸出。
2024年啟動“ALL in AI”戰略
2024年,中控技術正式啟動了“ALL in AI”戰略,通過“1+2+N”工業AI驅動的企業智能運行新架構,將AI技術深度融入工業生產、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陸續推出時間序列大模型TPT、新一代通用控制系統UCS、“線下PlantMate 5S店+線上PlantMart商城”一站式工業服務模式、機器人解決方案Plantbot等具有突破性的創新產品、服務模式與解決方案。
中控技術表示,在公司創建發展的過程中,作為在業內大量應用的工業控制系統,不僅為國家產業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創造了巨大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在工業AI時代下,工業控制系統是所有AI實施執行的硬件基礎,這是公司所擁有的得天獨厚的巨大優勢。
當前,中控技術已經以“技術+場景+生態”為軸心,構筑起立體化戰略矩陣。在技術縱深上,深度融合AI與控制、機器人等核心領域,驅動“AI+數據”解決方案快速進化;在商業革新中,通過訂閱制模式實現服務規模化滲透,以靈活付費機制重構客戶價值鏈條;在生態擴張層面,全球化網絡觸達50余國,覆蓋化工、電力、制藥等十大關鍵行業的超3.5萬家企業,形成跨地域、跨行業的協同勢能。
業內人士認為,中控技術這種貫穿技術創新、應用落地與商業協同的AI生態系統,推動公司向“工業智能平臺運營商”目標加速演進,為全球工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持續注入創新動力。(厲平)
校對:李凌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