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少龍
我是一名普通的投資者,看到監管部門要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我很贊同也非常期待,希望監管部門能協同工作,進一步提升中長期資金的權益配置能力,穩步擴大投資規模,為我們A股投資者帶來更多的獲得感。
——證券時報讀者
中長期資金是資本市場健康運行的“穩定器”和“壓艙石”。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精準契合當下政策擘畫的清晰路徑,順應超3億戶投資者心底的熾熱期許,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在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穩住股市”納入宏觀調控目標之際,“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大力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戰略部署,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正經歷從融資工具向投資生態的范式躍遷。
證監會主席吳清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表示,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中長期資金入市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的落實工作現在開了個好頭,各類中長期資金加大入市力度不斷顯效。
具體來看,中長期資金入市成效主要呈現“多”“快”“全”三個突出特點:
入市長錢明顯多了,2024年9月份以來,各類中長期資金所持A股流通市值從14.6萬億元增長到17.8萬億元,增幅達到22%;權益類基金發展明顯快了,2024年以來公募基金注冊發行明顯提速,權益類ETF規模先后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大關,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規模超6萬億元;長周期考核制度更加健全,今年1月發布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提出,公募基金、國有商業保險公司、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年金基金等都要全面建立實施三年以上長周期考核。
中長期資金入市是優化資本市場生態、增強市場穩定性的關鍵舉措,但當前仍面臨多重卡點堵點亟待突破。
全國政協委員、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懿宸表示,中長期資金投資當前面臨低利率環境、資產配置產品單一、長期收益承壓等挑戰。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為,目前,中長期資金在A股市場的投資規模和比例雖穩步增長,但總量仍然不足。
全國政協委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表示,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不僅需要加速調整和完善相關的監管模式與考核制度,還要全面提升機構投資者隊伍的整體能力。
暢通中長期資金入市之路,關乎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是一項艱巨而又緊迫的系統性任務。只有精準識別并有效破除當前面臨的卡點堵點,才能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涌入資本市場。
吳清表示,將“逐項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不斷引入源頭活水”,“會同相關部門,進一步推動各項舉措落地見效,努力實現中長期資金保值增值和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良性互動”。
圍繞促進中長期資金入市,代表委員也積極建言獻策。
田軒建議,完善三年以上的長周期考核機制,大幅降低當年度經營指標考核權重,確保各類中長期資金在考核周期內穩定投資,避免短期行為。
楊成長建議,以ETF為核心,積極推動指數化投資的高質量發展,使指數化配置方法成為主流投資方式,從而形成以低波動、穩定收益、大容量為特征的產品體系。
方向既定,需以實干開路、以改革破局。當政策端持續疏通制度堵點、資金端踐行價值投資、機構端持續創新服務模式,中國股市將形成“優質資產供給—長期資金配置—市場穩定性增強—投資者獲得感增加”正向循環,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金融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