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消費產業成為熱議話題。
3月6日,關于如何促進跨境電商產業發展,加快AI技術融合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專訪。
全國政協委員、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 林龍安
跨境電商怎么做
林龍安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一系列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穩定對外貿易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加強海外倉建設”成為穩外貿的重要抓手,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現實價值。
他說,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對于推動中國外貿轉型升級、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國際貿易的競爭力,還能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為中國品牌出海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跨境寄遞物流是跨境電商的“生命線”,其效率和質量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完善跨境寄遞物流體系,一方面需要優化運輸路線、整合物流資源,提升物流效率和服務質量;另一方面要通過技術創新和基礎設施建設,降低物流成本;同時要加強國際物流合作,拓展境外物流網絡,將為中國企業提供更穩定的物流保障。
海外倉則是跨境電商的重要支撐點,加強海外倉建設,將推動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本地化運營,增強供應鏈的韌性和穩定性。此外,海外倉還將成為中國企業展示品牌形象、提供售后服務的重要平臺,助力中國品牌在國際市場扎根。
這三項措施相互關聯、相互促進,共同構成了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的“三駕馬車”。為中國跨境電商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動中國外貿高質量發展。
關注重點
作為大灣區進出口商業總會會長,林龍安一直關注,并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以來,灣區各地合作不斷深化實化,經濟實力、區域競爭力增強,支撐引領作用顯著提升。
海關總署廣東分署數據顯示,2024年大灣區內地9市外貿規模創新高,進出口總值達8.75萬億元,增長10.1%。這片充滿活力的區域,正成為推動我國進出口貿易前行的重要引擎。
在林龍安看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為進出口貿易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提出新的挑戰。因此,今年他更關注粵港澳大灣區“AI+跨境電商”融合發展和“跨境電商+產業帶”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的議題。
林龍安表示,2024年,跨境電商行業在市場規模、政策環境、技術應用、發展模式等方面都發生了顯著變化。
一是市場規模持續增長。據初步統計,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2.63萬億元,同比增長10.8%,占整個進出口的比重提升到了6%。跨境電商新動能進一步釋放,新業態活力涌現。
二是平臺多元化與新興市場崛起。放眼全球,跨境電商市場都處于狂飆突進的高速發展期。“我相信龐大的海外市場,為中國賣家和電商平臺提供了良好的出海機遇。尤其是東南亞、中東、拉美等新興市場成為跨境電商的重要增長點”。
三是政策環境優化與挑戰并存。2024年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跨境電商發展。然而全球范圍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多國調整稅收政策,增加了跨境電商的成本和運營難度。
四是AI技術的深度融合。AI工具的興起,正從電商運營端、供應鏈端、消費者端深度賦能跨境電商行業,極大地提升了運營效率和用戶體驗。
五是“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創新,通過整合產業鏈資源,提升供應鏈效率和市場競爭力,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新動力。
“展望發展趨勢,跨境電商將繼續朝著技術融合加速、服務體驗升級、多渠道布局常態化、新興市場崛起、品牌化與品質化、本地化與‘本對本’模式、政策支持與合規挑戰以及‘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深化等方向發展”。
林龍安強調,技術融合將進一步推動智能化發展,服務體驗將成為競爭的關鍵,多渠道布局將幫助企業應對市場不確定性,新興市場將成為新的增長點。品牌化和品質化將成為企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方向,本地化模式將優化物流和履約效率,政策支持與合規挑戰將并存。
同時,“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的深化將助力企業整合資源,提升供應鏈效率,推動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
AI融合
一個問題是,雖然AI大模型不斷突破,AI技術在跨境電商領域的應用蓬勃發展,在內容生產和傳播、智能客服、供應鏈管理等方面展現出強大的潛力和價值,但中小企業在AI應用中仍面臨技術門檻高、算力成本壓力大、人才匱乏等問題,需政府、企業和社會多方協同,共同努力。
為此,林龍安提出三項建議:
一是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制定出臺針對“AI+跨境電商”融合發展的專項政策,對技術創新、應用開發、平臺建設和企業應用等提供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
他提議,大灣區各地政府應依托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產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帶,建設“AI+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引進和開發“跨境轉型AI工具包”,打造人工智能數字貿易服務系統,為跨境電商企業降本增效提供全方位服務和支持。
二是推動技術創新和市場主體驅動,助力產業升級發展。推動大灣區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研發創新和產品迭代發展,支持數字化企業研發跨境電商智能體新工具,探索“AI+跨境電商”的新模式、新業態。鼓勵跨境電商平臺開發和推廣創新型AI工具,提升平臺服務能力和用戶體驗,幫助跨境電商企業引入和應用AI技術,提升其供應鏈管理、客戶服務和市場競爭力。
三是發揮大灣區人才政策優勢,提升產業支撐能力。充分發揮香港高才通計劃和廣東省重大人才工程的政策優勢,匯集領軍人才、青年后備人才和卓越工程師,吸引海外人工智能專家和創新創業團隊回流大灣區,為“AI+跨境電商”領域創新發展提供高端人才支持。鼓勵粵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聯合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促進人才交流與合作。
至于智能化過程中所帶來的數據安全問題,林龍安也有所思考。
他建議強化數據安全和知識產權保護,保障產業健康發展;完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法律法規,明確AI服務和跨境電商企業在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和傳輸過程中的責任和義務;推動企業采用先進的數據加密、訪問控制、數據備份等技術手段,保障數據安全;支持在“AI+跨境電商”領域加快推動實現粵港澳三地數據協同與流動規則機制聯通。
同時,林龍安還提出在大灣區試點“AI+跨境電商”專利快速審查通道,建立AI知識產權維權中心,打擊仿冒商品與算法侵權。鼓勵企業通過區塊鏈技術存證原創內容與AI生成成果,明確知識產權歸屬規則,為產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法律和技術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