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國際樂壇巨星瑪麗亞·凱莉在深圳登臺獻唱。(文旅深圳供圖)
首席評論員 胡蓉
5月10日,國際樂壇巨星瑪麗亞·凱莉在深圳登臺獻唱,這也成為煥新歸來的深圳體育場的演唱會首秀。瑪麗亞·凱莉是全球最為暢銷的女歌手之一,其專輯銷量總計超過2億張。
今年以來,深圳的演出市場態勢火熱。據道略演藝產業研究院最新數據,2025年一季度深圳共計開展營業性演出4647場,觀眾達94.16萬人次,票房收入2.35億元,與2024年同期相比,場次增長了15.6%。
來深演出的嘉賓咖位也越來越高,巨星名團紛至沓來。除了瑪麗亞·凱莉,國際搖滾天團Imagine Dragons(夢龍樂隊)和國內藝人刀郎在深圳分別完成了兩場演唱會。享譽世界的莫斯科大劇院芭蕾舞團和音樂劇傳奇莎拉·布萊曼也將在5月為深圳觀眾獻上精彩演出。
深圳演出市場為什么能這么火?
一是硬件的支持。大型演唱會對演出場館的要求非常高,從光明大劇院到春繭體育館,從濱海藝術中心到龍崗大運中心,深圳的“東西南北中”都分布著優質演出場館。
二是深圳有出色的城市管理能力。大型演出伴隨著高達數萬人的聚集與疏散,對安全保障要求很高。刀郎的演唱會就吸引了數萬名歌迷的匯聚,為此龍崗交警部門啟用“無人機巡檢+鐵騎疏導”的“空地聯勤”模式,保障了演出的順利完成,贏得了刀郎的致謝。此外,龍崗還提供專業醫護團隊、免費臨時寄存等貼心設施,展現出深圳高度的服務意識。
“演出經濟”是典型的服務性消費。一場重量級演出本身就可創造高達數千萬元的門票收入,還可拉動酒店、餐飲、周邊產品、演出配套產業甚至城市旅游業的收入。
據公開數據推測,瑪麗亞·凱莉深圳演唱會的門票收入或將達2000萬元以上。據報道,刀郎演唱會期間,龍崗大運中心周邊酒店均價飆升到900元/晚,預訂率超過95%;現場售出的簽名專輯、定制服飾等周邊產品,單日銷售額突破500萬元;粉絲自發組織的“海陸空”立體應援投入超1000萬元……可見,演出經濟的直接收益、消費乘數效應都是非常可觀的,也因此,明星演唱會被形容為“行走的GDP”。
眼下,提振消費、擴大內需被置于全年經濟工作的首位,成為中國對沖外需的不確定性和穩增長的重要著力點。拉動消費,也要因地制宜。對深圳來說,就該在以演出經濟為代表的服務性消費上發力。
“食不過三餐,寢不過六尺”,耐用品消費具有明顯的周期性,因此實物消費的拉動效應會逐步減弱。而文旅、教育、健康、養老、理財等精神層面的消費形式,則具有更高附加值、更大邊際效用的特點。
經濟發展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國領先、管理人口達到2000萬、城市配套完善、綜合交通優勢明顯……這些都給深圳在拉動服務性消費上提供了優勢。揚己所長、深耕服務性消費,深圳將獲得更大的經濟增量和更廣泛的經濟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