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家公募宣布擬自購旗下基金。
5月7日,安信基金發布公告,公司將出資不低于2000萬元,擬任基金經理及所在投資部門負責人將出資不低于500萬元,合計共同出資不低于2500萬元認購旗下一只即將發行的混合基金,并承諾至少持有1年以上。
就在前一日,富國基金也宣布,公司及其高級管理人員、擬任基金經理合計共同出資不低于2500萬元認購旗下新發基金。
公募排排網數據顯示,截至5月7日,今年以來共有103家公募機構合計自購達533次,凈申購金額達83.2億元。
從自購基金類型來看,貨幣型基金成自購主力。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公募機構自購旗下貨幣型基金次數達136次,凈申購金額達48.95億元,占自購總金額的58.83%。其次是債券型基金,今年以來,公募機構自購旗下債券型基金次數達99次,凈申購金額12.06億元,占自購總金額的14.49%。
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自購金額“旗鼓相當”,年內公募機構自購旗下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次數分別為114次和149次,凈申購金額則分別為9.05億元和8.22億元,占比分別為10.87%和9.88%。
此外,FOF基金、QDII基金、另類投資基金亦有自購。今年以來凈申購金額分別為4.15億元、0.5億元、0.27億元。
數據來源:公募排排網 (截至2025年5月7日)
“2025年貨幣型基金成為基金公司自購主力,背后存在多重市場邏輯與戰略考量,其中宏觀政策環境與市場波動加劇是核心驅動因素。”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陳興文向記者分析道。
陳興文進一步指出,2025年初,證監會提出引導基金公司將每年利潤的約定比例自購旗下權益類基金。4月份后,市場波動性顯著增加,基金公司更傾向通過貨幣型基金這類低波動資產來平衡風險敞口,這種選擇既符合政策對穩定市場的要求,又能規避權益類資產短期回調壓力,形成“政策合規性”與“風險規避”的雙重適配。
與此同時,陳興文認為,貨幣型基金成自購主力的更深層次原因,在于資產配置策略的結構性調整。隨著債券市場收益率持續下行,傳統固收產品吸引力減弱,而貨幣基金通過買入返售、同業存單等工具仍能維持穩定收益。
總的來看,基金公司“真金白銀”自購的行為釋放諸多積極的市場信號。排排網財富公募產品運營曾方芳指出,一方面,自購資金直接擴充了基金資產規模,同時自購行為具有較強的市場示范效應,能夠有效提振投資者信心,有助于帶動更多資金跟投,形成規模擴張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基金公司選擇自購時點往往基于專業的市場研判,表明當前估值可能已進入具有吸引力的配置區間。這種“知行合一”的投資行為,既能讓公司分享市場長期成長紅利,又因其與公司收益直接綁定,將促使投研團隊更加專注業績提升,形成更強的利益驅動機制。
曾方芳進一步表示,基金公司自購通常設置較長的鎖定期,這種長期持有承諾不僅有助于有效引導投資者克服短期交易沖動,培養價值投資理念,或還能降低產品申贖波動,為基金經理創造更穩定的運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