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A股494家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業績報告均已發布。具體來看,超七成上市公司實現盈利,近五成上市公司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近五成上市公司實現營收增長。
但同時,在退市標準趨嚴的背景下,也有一批醫藥生物上市公司在2024年年度報告披露后面臨退市危機。
那么,醫藥生物行業將迎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
230家上市公司歸母凈利增長
具體來看,2024年共有366家醫藥上市公司實現盈利,占比超七成;230家醫藥上市公司歸母凈利潤實現增長,占比近五成。
分板塊來看,醫藥商業板塊盈利企業占比最多,31家上市公司中有27家實現盈利,占比近九成;其次是醫療器械板塊近八成上市公司盈利;醫療服務板塊未能走出低迷狀態,盈利上市公司占比最低,不到六成,不過行業內龍頭企業訂單已出現回暖。
華北制藥歸母凈利潤大增2496.8%,成為去年A股醫藥生物行業中歸母凈利潤增長幅度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次是微電生理,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815.36%;河化股份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85.62%;海正藥業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745.24%。
永安藥業(601.65%)、百利天恒(575.02%)、健友股份(536.09%)、大博醫療(505.16%)等歸母凈利潤實現翻倍增長。
對于去年出現業績大幅增長,華北制藥表示,公司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加強采購管理,降低采購成本,推行精益管理,深挖成本費用管控等措施,實現盈利能力提升。
微電生理去年成功實現扭虧為盈,主要系核心產品TrueForce壓力監測射頻消融導管、IceMagic冷凍消融系列產品、FireMagic微電極射頻消融導管等高值耗材銷售占比持續提升。
據微電生理披露,TrueForce壓力導管自上市以來國內外使用量增長較快,累計使用超過5000例,并在海外20余個國家實現商業化。同時,去年公司不斷加大海外市場推廣力度。數據顯示,2024年微電生理海外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60%。
河化股份去年同樣實現扭虧為盈,不過其實現業績增長的主要原因在于將5萬噸/年尿素產能置換指標(含中間產品“合成氨”21萬噸/年)以協議方式轉讓給伊犁新天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獲得轉讓收益約7600萬元,這部分收益為非經常損益。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河化股份的凈利潤為389.04萬元,較去年同比增長132.35%。
CXO訂單回暖
近年來,受資本寒冬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醫藥外包(CXO)公司作為整個行業的“賣水人”,日子并不好過。2024年A股29家CXO上市公司僅有10家實現歸母凈利潤增長。
其中,百花醫藥2024年歸母凈利潤實現4147.9萬元,同比增長219.75%,成為板塊內歸母凈利潤增長幅度最大的上市公司。其次是南模生物,歸母凈利潤達649.55萬元,同比增長131.56%。皓元醫藥(58.17%)、成都先導(26.13%)、博濟醫藥(18.23%)等實現歸母凈利潤大幅增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抗體偶聯物藥物(ADC)、雙抗、細胞基因治療(CGT),以及多肽類藥物的全球研發熱潮為CXO板塊帶來了不小的發展機遇。
據藥品審評中心(CDE)統計,2024年國內創新藥領域新藥臨床研究申請(IND)占比突破62%,ADC、雙抗等生物藥占比38%。頭部CRO企業研發投入占比18%—22%,顯著高于行業平均水平。
CXO頭部企業康龍化成在2024年年報中指出,在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的新藥中,多肽、ADC、雙抗、小核酸類藥物占比顯著提高,對應的研發和生產服務需求也快速增長。為此,公司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ADC、多肽、寡核苷酸類藥物等新型藥物的實驗室服務能力和生產服務能力。
藥明康德的TIDES業務(寡核苷酸和多肽)在2024年也實現了高速增長。去年全年TIDES業務收入達58億元,同比增長70.1%。截至2024年末,藥明康德TIDES在手訂單同比增長103.9%。TIDES D&M服務客戶數同比提升15%,服務分子數量同比提升22%。產能方面,截至去年底,藥明康德多肽固相合成反應釜總體積增加至4.1萬L,預計2025年末將進一步提升至超10萬L。
另從今年第一季度CXO頭部企業的訂單情況來看,整個行業已初現回暖。其中,被視作CXO行業風向標的藥明康德在今年第一季度重返雙位數增長。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實現營收96.54億元,同比增長20.96%;歸母凈利潤36.72億元,同比增長89.06%。
訂單量上,截至2025年3月末,藥明康德持續經營業務在手訂單523.3億元,同比增長47.1%。康龍化成今年第一季度新簽訂單金額同比增長超過10%。其中,實驗室服務和CMC(小分子CDMO)服務新簽訂單同比增長均超過10%。凱萊英今年第一季度多肽、寡核苷酸、ADC等增量業務收入同比增長超80%,毛利率33.05%,較去年同期有較為明顯回升。
創新藥出海屢創新高
近年來,國內藥企的對外授權(License-out)交易數量顯著增加,創新藥及技術平臺出海交易愈發活躍。據中信建投證券統計,近三年(2022至2024年)我國創新藥領域License-out交易數量分別達27個、62個、74個,分別同比增長8%、129.63%,以及19.35%。
創新藥企百利天恒是License-out交易模式下的受益者之一。同跨國藥企百時美施貴寶(BMS)就BL-B01D1達成的合作在去年為百利天恒帶來了8億美元收入。
2024年,百利天恒實現營業收入58.23億元,同比增長936.31%,歸母凈利潤37.08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4.88億元,扭虧為盈。除已經到賬的8億美元首付款外,上述交易接下來還有望為百利天恒帶來76億美元的收入,是迄今為止全球ADC領域單個資產總交易額最大的全球戰略許可及合作交易。
今年第一季度創新藥出海熱潮仍未退去。截至4月底,國內License-out交易數量達33個,較去年同期的28個有所上升,總交易金額達360億美元。
其中,啟德醫藥同Biohaven和AimedBio達成的合作是目前金額最高的。啟德醫藥將向Biohaven授予其同類首創ADC藥物GQ1011的全球開發和商業化權利,另同AimedBio之間簽訂了多靶點ADC藥物開發協議。合作協議總金額超130億美元。
此外,君實生物、石藥集團、恒瑞醫藥、先聲藥業等均在今年第一季度同海外合作方達成協議。
針對當前的海內外醫藥生物市場環境,美富律師事務所上海辦公室管理合伙人孫川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當前創新藥企出海要更具戰略性、靈活性。
“從戰略層面出發,創新藥企首先從研發方向上就應該進行篩選,具體是做PD-1、ADC、CAR-T還是其他領域;其次是合作方式,如果要拿下全球市場,創新藥企可以具體根據自身情況選擇NewCo、License-out等模式;最后還要從資產定位、人才等多個方面進行補充考量。”孫川說道。
至于靈活性,孫川指出,當前醫藥生物市場日新月異,創新藥企要隨時感知政策環境、融資環境以及行業上下游的變化,針對不同的情況隨時調整策略。
退市“警報”拉響
A股醫藥生物整體回暖,但隨著2024年年度業績報告的披露,也有一批上市公司走向退市的結局。去年4月,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下稱“《意見》”),要求嚴格執行退市標準,逐步拓寬多元化退出渠道。2024年年報是《意見》適用的首個年度報告。
截至5月7日,共有17家醫藥生物行業上市公司股票代碼前被冠以“ST”(其他風險警示)或“*ST”(退市風險警示)。
其中,葫蘆娃因最近一個會計年度財務報告內部控制被出具無法表示意見或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或未按照規定披露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根據《審計報告》,立信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伙)出具保留意見的原因具體涉及葫蘆娃藥業控股股東通過個人(非公司員工)名下銀行賬戶向公司客戶提供資金支持等多個內部控制方面存在的問題。
“細胞治療第一股”香雪制藥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具體來看,一方面香雪制藥2019年年報中存在虛假記錄;另一方面香雪制藥未按規定披露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2016年至2020年年報存在重大遺漏。目前,香雪制藥已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
中藥龍頭龍津藥業在連續虧損五年后,最終走向退市的結局。目前,公司已于4月25日收到深交所送達的《終止上市事先告知書》。2024年全年,龍津藥業營收6647.92萬元,同比下滑23.25%;歸母凈利潤-4144.36萬元。
此外,天圣制藥(ST天圣)、凱利泰(ST凱利)等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江蘇吳中(*ST蘇吳)、三圣藥業(*ST三圣)、長藥控股(*ST長藥)等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文中圖表均由唐菁陽制作)